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
121年之后的2023年4月22日,在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之际,在他的家乡江门新会,一场人文思想的盛会——“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等院校的文史专家和学者,围绕梁启超的精神和思想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从“少年中国说”、首提“中华民族”,到留下上千万字的重要著述;从维新变法、倡导立宪,到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无疑是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时代的“网红”。
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的梁启超像
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
为进一步深挖弘扬梁启超的文化精神内涵,4月22日,江门市委、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校史馆、档案馆,共同举办“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梁启超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一生爱国、救国、报国,其思想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吸收和创造了“中华民族”等许多重要概念,从内容、文体、文风等多方面引领中国社会思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民。
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认为“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专家学者认为,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观点,为消除民族歧视、促进各民族关系和谐、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报告会现场
梁启超一门三代与清华大学有着深厚渊源,他曾任清华国学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凝练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一百年来激励了无数清华学子和一代代有志青年。4月22日上午,清华校友总会还向江门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并于梁启超故居举行了揭幕仪式,共同致敬历史,景仰先贤。
梁忆冰:祖父的教育理念,“育人”是重中之重
在主题报告会上,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作为亲属代表发言。
“祖父1929年去世,距离现在已经94个年头了。作为梁启超家族的第三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也没有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但是我们从祖母和父辈们的言行教导中、从祖父著作的阅读思考中,逐渐体会到他的家庭教育对梁家后代的影响。”梁忆冰动情地讲述了祖父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念里,‘育人’是重中之重。他说,学生自修三大要义是为人、做事和做学问。为人的要义是‘反省克己’,做事的要义是‘精神集中’,做学问的要义是学以致用。”梁忆冰说,从前辈身上感受到那种压不垮的精神,无论境遇如何,前辈们总是乐观向上、爱国爱家,这是梁家馈赠给晚辈的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研究弘扬梁启超的思想和精神,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
“当今时代,我们就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虽然已不再是梁启超先生所处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但梁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却有着很多超越时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深入研究和继承弘扬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在致辞中表示,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大家齐聚先贤故里,追溯梁启超先生思想风范之源,研讨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与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启超从《易经》卦象中凝练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成为清华校训。
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江门高度重视启超文化研究、弘扬与发展,通过修缮启超故居、打造启超公园、命名启超大道,推进室内展陈提升和环境改造工程,加快打造梁启超文化产业园区和生态旅游区;全力打造“启超故里”文化品牌,新会区将每年5月定为梁启超文化月,以文塑旅,进一步延续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启超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组建梁启超研究学会、启超家教家风宣讲团,成功打造“少年中国说”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品牌,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的文化纽带。
文化交流、思想激荡:主题报告会精彩观点逐个看
4月22日上午,来自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哲学系、历史系和校史研究室,五邑大学文学院的5位专家教授,围绕梁启超对中国现代史学贡献、梁启超与清华国学传统等内容作主题报告。当天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五邑大学等院校的50余位文史专家和学者,围绕梁启超哲学、国学思想研究,梁启超与中华民族,梁启超与近代历史报刊学,梁启超文献手稿,梁启超与新会风云人物等多个议题展开学术讨论。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梁启超是现代新儒学的先知般的人物”
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教授是首个作报告的学者,他在《梁启超与清华国学传统》中论述了梁启超与清华大学、梁启超的“智育”与“德育”。“梁启超是最早将‘国学’一词带入中国学术界的学者。”陈壁生说,1902年8月,梁启超在日本谋创《国学报》,曾和黄遵宪函商:“《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如?”1920年梁启超在清华讲“国学小史”。
陈壁生比较了梁启超的国学与胡适的“整理国故”在古今中西关系、国学研究方法、背后的思想等三方面存在差别。“胡适完全把中西问题理解为古今问题,梁启超更偏向认为中西各有古今。”陈壁生认为,在儒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梁启超是现代新儒学的先知般的人物,他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即儒学无法为民族国家提供国家道德,而只能为国民个体提供个体道德。这一基本框架,成为现代新儒学理解儒学的基本框架。
清华大学校史馆教授刘惠莉:梁启超赠学生王力大尺幅书法佳作
清华大学校史馆刘惠莉教授作了《清华档案中的梁启超》报告。她从清华档案资料中,讲述了梁启超与清华的关系、学术刊物出版、国学研究院风潮、梁启超墨宝等内容。
清华国学院创办时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于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院。
2021年,王力先生的后代,将家中珍藏的梁启超先生为学生王力写的一副集句对联,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这是梁启超书法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佳作。刘惠莉介绍,这副对联为“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写于1927年4月17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戚学民:“梁启超首次以西方美学理论来解释书法之美”
梁启超的书法一直以来为国人津津乐道。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戚学民教授作了《梁启超<书法指导>简论》的报告。
“梁启超认为书法是美术。他提出了四个理由: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个性的展示。这是首次以西方美学理论来解释书法之美,这四个方面在后世看来并非全然成立,但这是美学阐释理解书法艺术性,有极大的开创意义。”戚学民说。
江门梁启超研究会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旭:“梁启超积极寻找中国出路”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是江门市社科联主管的社会团体,成立于2018年。会员主要由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梁启超与地方文化研究有兴趣的人员构成。研究会成立至今共召开了5次学会研讨会,出版4本学术专著,以及科研项目和论文若干,为梁启超研究和侨乡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首任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李旭教授,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做了全面细读分析,写作了《勘破一战危机后文明的反思与抉择》一文。由于李旭教授前不久因病辞世,其报告由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周文教授代为讲解。
该文从“梁启超对欧洲危机和前途的认识”“梁启超提出解决中国问题方案”“如何看待梁启超此时的中西文化观”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梁启超提出了全民政治、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等八方面内容。“有人说梁启超保守,其实他在寻找中国出路、实施救国强国方针时,不仅提出借鉴西方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与成果,还包含了不少对自己的反省,像缺乏个性独立、法治精神、批判精神、自治精神等。”周文说。
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梁启超与章太炎有何不同?”
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曾师事著名史学家钱穆逾二十载,研究领域涵括学术史、思想史、美学、文学批评与中西思想比较。
戴景贤教授作了题为《谈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的报告,从梁启超的学术转型、梁启超作为史学家的基本学术训练、梁启超所开启的史学议题与研究方法、梁启超对于新史学的期待、梁启超对近代史学的具体贡献,以及梁启超与章太炎的对比、梁启超对于钱穆的影响及两人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对比,实际上是史学性格与哲学性格、旁通之学与专精之学、融通宽和与精严不懈、世界史视野与民族史视野的对比。”戴景贤从四个方面,对比了梁启超与章太炎两位“泰山北斗”级国学大咖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采写:南都记者 曾育军
今天周日,
三月初四,
世界读书日。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
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暗淡的生活道路。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