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邹开良:中国酿酒大师、茅台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原茅台酒厂厂长、党委书记,贵州茅台集团原党委书记。邹开良在担任茅台酒厂主要负责人期间,率领茅台人传承酱酒工艺,大胆技术革新,精耕细作、渐渐脱离计划经济体系,搭建销售体系的雏形、为茅台发展发掘了许多人才、为茅台酒厂的辉煌和推动酱酒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茅台的儿子”。
90岁的老人家,坐在藤椅上,纤瘦的身形、些许佝偻的他依然目光炯炯。他眺望远方的天空,像是穿越层层的云峦,在缅怀着过去的人与事…这就是邹开良,曾经的茅台酒厂厂长、茅台集团党委书记。那个变革了茅台销售体系的企业柱石,现在已经是中国酒业活化石的老前辈。
说起当年事,他时常发出爽朗的笑声,慢慢的讲述着那段激昂壮阔的岁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邹老心中的那团火焰即便历经时年,依旧未曾熄灭,我们依然深刻的感知到那股生命的磅礴,一如当年那个斩钉截铁、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年少的邹开良,就有一颗为天下立命的宏心。他由仕途而起,二十年后回转酒业、进驻茅台,借时代变革之东风,完成茅台改制、革新销售体系、开源文化茅台、储备核心人才…为茅台之腾飞塑建坚厚的基石。
贡献不可谓不大,其心不可谓不诚。而邹开良也因此,获得了无数奖项、荣誉:当选两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委员,贵州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贵州省国际商会委员,贵州省知识经济促进会顾问,贵州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荣获贵州省优秀企业家和全国优秀企业家最高奖——全球奖,荣获贵州省党建工作先进奖、全国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奖、全国工会工作先进奖等荣誉以及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全国企业管理大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
他以超前的意识,高超的领导艺术,企业家的胆识,高尚的情操,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精神,酿造了国酒茅台的辉煌。如果说,张兴忠做了搭建茅台的第一块砖,周高廉为茅台兴盛引入了第一束光。那么,邹开良则为茅台打开了第一扇窗。从此之后,茅台进入了大举开疆拓土、向上卓然登顶的高光时代。
《中国酿酒大师邹开良先生》——王珂作品
改革开放神州行,发展理论指航程
千年酒都放异彩,万吨茅台玉液城
娄山巍巍金牌闪,赤水滔滔琼浆情
为国争光铸辉煌,前赴后继国酒人
—— 邹开良
一个横跨世纪的商业领军人
无愧理想、无愧本心、无愧茅台、无愧人民
1933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份,中华大地上遍布着战争的硝烟,日军侵占山海关,蒋介石对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中华民族正在经历最黑暗时代的阵痛,人民很难谈得上安居乐业,但依然在山林河泽间度过着朴实的生活。正是在这一年的农历9月24日,邹开良出生了。在赤水河下游的紫云乡烂田湾,离茅台镇只有十多里路一个贫农家里的床榻上,传来了第一声婴儿的啼哭。
这个未来对茅台酒厂乃至茅台镇有大功绩的孩子,迎接他来到人世的并未有多少华丽的装裱,只有托起他的布满褶皱的父亲的手和母亲慈爱的眼神。他的童年是清苦的,但也是淳朴美好的。父母要去劳作,陪伴他最长时间的,就是赤水河。喝着赤水河的水,吃着赤水河灌溉的粮,烧着赤水河运去的煤,沐浴在赤水河的波光中,聆听赤水河那古老的传说与红军的故事…被赤水河养育着长大的邹开良,一生都与这条赤色的河流紧紧的连接在了一起。
童年时的邹开良曾有过许多关于未来的梦想,想当教书先生,想当走村串寨的草药医生。他的理想很简单,也很难:他想做一个对村子、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可以的话,能够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得到别人的尊重。
有一次,邹开良跟着父亲到茅台镇赶集,出了家门后只翻过几个山弯,便看见了茅台镇。来到茅台镇的河边上,只见茅台河水哗哗在流着。父亲没有什么文化,但从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告诉邹开良,杨柳湾产的茅台回沙酒是好酒。赶集回家时,父亲还花钱买了一斤茅台回沙酒,邹开良也第一次闻着那浓浓的醇香。“ 解放后,一九五一年的冬天,成立国营茅台酒厂时,我已经是当地村农会文书和小学教师了,这是发生在家乡的一件大事。 ”此时的茅台酒厂,还与邹开良没有任何关联。
年少志昂的他,终究还是走上了仕途。1952年,19岁的邹开良参加工作,到茅台区委机关从普通的文员做起,那时的他经常看见茅台酒厂的厂牌,对杨柳湾神奇的古井和茅台酒的神秘,也略微听说了一些传奇故事。拼劲十足又充满智慧的他,凭借显赫的政绩,一路从茅台区委秘书,仁怀县工商科长,县委办公室主任,茅台区委书记,直到1965年做到了彼时仁怀县中枢区委书记、仁怀县副县长。
这一路,是邹开良由青涩到成熟的二十年。他也从未离开过茅台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那个百废待兴、民生凋敝的年代,要当好一个地区的父母官,着实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邹开良常常跑到基层去、跑到田地里,去考察仁怀每一片土地和人民,他自就任起,就一直在为仁怀的百姓谋出路。贵州山多河险,交通的不便利进一步加剧了穷困。自给自足已是不易,何以再觅得发展之途?那时忧心忡忡的邹开良没想到,一个机会已经悄然而至…
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2月28日,随着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周恩来和尼克松两位巨人世纪碰杯,茅台酒的芳名在国际上开始广为传播,茅台酒的订购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但是,茅台酒厂的状况,却与其国际形象相差甚远。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要,大力推进国酒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委决定物色一位德才兼备、同地方政府关系密切的干部到茅台酒厂去充实和加强领导班子。
经过周密的思考与布置,邹开良成了那个被选中的人。1973年底,邹开良临危受命,魂系国酒。被调到茅台酒厂任党委常委、厂革委副主任。刚过不惑之年的邹开良,提着一个小公文包,从茅台园的大墙外,走进了茅台园,开始了他国酒人的生涯。那时,他首要的工作就是协助郑义兴、李兴发副厂长管生产,实际就是要让初到酒企的邹开良熟悉生产情况。“ 说实话,我家三代人都不饮白酒。我过去对酿酒、饮酒是陌生的,更谈不上什么酒文化了。我过去在仁怀县工作是分管农业,跑田坎的,对工厂的工作,特别是对茅台酒生产时外行,简直一窍不通。我拜他们为师,向他们学习请教。不止是技术,他们严肃认真的严谨态度,那股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
此时,邹开良肩负着的,是一个地区的发展重责,以及有关国家形象的大事。他的心中难免会有些惶恐,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深深的使命感:一定要把茅台做好,做好了,仁怀的人民就能因之得福,中国白酒也要有一个不逊色于世界酒类的代表!
邹开良的工作能力是毋庸置疑的。1978年,经过五年时间的熟悉与深入,已经基本摸透茅台和酒行业的邹开良,以党委副书记、第一副厂长的身份,在届时的党委书记、厂长周高廉同志的领导下,主持全厂生产工作。
周高廉(左)与邹开良(右)
在周高廉厂长和邹开良副厂长的协同努力之下,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大关,盈利六万元,扭转了茅台酒厂从1962~1977年连续十六年亏损的局面。
真金,终究在最为困难的时候精炼而出。1981年6月,邹开良担任茅台酒厂党委副书记,并接任茅台酒厂厂长。从周高廉手中接过了刚扭亏为盈、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茅台,就此开始了他十四年操盘茅台的生涯。
“ 在指挥全厂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实践中,我逐步意识到:茅台酒国际名酒喝中国国酒的名气和地位,来自于它无与伦比的质量。所以我们厂领导班子提出创造“五个新”,处理好“四个关系”的新思路。 ”
1985年3月,在茅台酒发展的关键时刻,上级调整厂领导班子,邹开良担任了厂长、党委书记。并作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年新增生产能力八百吨扩建工程指挥长,且开始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
老一辈的厂长,都无一例外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对于酒的品质建设极其上心。邹开良亦是如此,初来乍到时,就在车间、班组进行调研,向酒师学习。与工人一起劳动,身心贴向群众,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也感受到生产一瓶茅台酒的不容易。从那个时候,邹开良就开始思考,如何为工人们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还能够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经过十几年的实地钻研,上任厂长后,邹开良当即展开了“七五”、“八五”期间的扩改建工程中,将科学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改革创新,推动茅台酒进入快速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大好时期。年产量从一千两百吨,增加至六千吨。
邹开良也率先在国内生产年份更久、酒质更优的白酒,为茅台酒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那段时间,茅台酒厂也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茅台酒荣获国家最高质量奖。高品质的酒超产酿出来了,怎么卖是个问题。
那个时候的茅台酒厂,即便在周高廉的运作下起死回生,但依然因为铁桶般的计划经济限制了产销的诸多环节,而显得有些落寞。相对于80年代中国沿海非公经济的朝气蓬勃的局面,在仁怀深山里的茅台酒厂,仍然只是国家的一个生产车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茅台酒厂的生产是由国家计委制定分配计划,销售则完全依赖各地糖酒公司。而计划加专卖的体制,严重制约了现代企业的发展活力。怎么办?时机,是要不断的争取才能到来。邹开良深刻的明白这个道理。
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实行价格“双轨制”。邹开良抓住这一契机反复给上级部门打报告,要求企业提留超产产品的一部分或者少部分,进入市场,自主销售,所得收入用于滚动发展茅台。但屡次申请均被打回。
邹开良没有放弃争取,一有机会就向上汇报。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看到了茅台的良好发展势头,也许是正值时代变更的大势所趋,贵州省政府很快作出批复,同意了茅台酒厂的方案。
邹开良大喜过望,当即就组织销售团队开始初步的踏入市场,着实也尝到了一些经济发展的甜头。有了少量自主经营权的国营茅台酒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想要彻底迎来翻天覆地的蜕变,这还远远不够。后来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点。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广州街景
1989年,国家开始治理整顿,在紧缩银根、抑制物价上涨的同时,出现了市场疲软,经济滑坡。国宴上不准饮用国家级名酒,茅台酒作为控购商品,退出公费宴请。
一边是各地糖酒公司卖不出去货,一边是生产包装出的茅台酒挤爆仓库。时局,逼着邹开良和他的班子做出决断。邹开良决定亲自带队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他们一个点一个点地走了20多个城市,最后在包括中国香港地区在内的20多个沿海及内地大城市购买房子,建立销售公司,搭建了今日茅台销售网络的雏形。并在广州市中心打出了第一个商业广告,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
次年,茅台酒的销售全面回暖。同时也宣告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茅台与国营糖酒公司长期建立的“销售协议”自然“解约”。由此,茅台酒产品全面由企业进入市场,当年销售就超计划完成。自此,茅台酒厂也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更为疯狂的发展起来。
1989年邹开良荣获全国优秀企业家最高奖——金球奖
1991年茅台酒厂升格为副厅级企业,邹开良被任命为副厅级专职党委书记,兼第八个五年计划扩改建工程指挥长。1994年,已经六十出头的邹开良,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但是茅台酒厂还离不了这个壮心不已的老厂长,于是,中国贵州省委提升邹开良为正厅级干部,继续留任党委书记两年。两年之后的1996年,省委再次下文,让邹开良继续留任党委书记两年。
两次留任,是对邹开良能力的信任和重托。鞠躬尽瘁的邹老,也义不容辞的继续扛起了在市场转型期的茅台大旗!1997年1月,在多方努力下,贵州茅台酒厂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更名为“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这是茅台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体制变化,邹开良借时代变迁的契机,让茅台及时的从“酒工厂”变成了“企业”,就此打开了制度的枷锁,迈向自主性的高速发展的道路。这是他的一项功绩。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挂牌
一直到1998年5月,年事已高的邹开良,才以六十五岁的高龄卸下了茅台园领导的重担。此时的茅台集团,已然成了气象,不再是那个连年亏损、摇摇欲坠的酒厂。邹开良也终于可以放心的将之交付给了后浪们。当年的那帮老师傅、老伙计几乎都已卸任归家,不过,人虽离去,精神却已传扬开来…
离任那一天的邹开良,看着这个自己奋斗了25年的酒厂,看着这片自己一生都在致力于改变的土地,往事历历,都已如烟,唯独留下的,就是那一份自始而终的敬畏与初心。
“ 我期待着,国酒茅台更加灿烂的明天的到来!我祝福‘国酒茅台’再创辉煌!”
2002年全国人大,胡锦涛总书记和邹开良亲切握手
邹开良常称自己为“茅台的儿子”,茅台的发展与成就,耗尽了他半生的心血。
25年间,邹开良从不懂酒的行政干部,变成茅台酒厂的管理专家,把茅台酒厂由一个连连亏损、生产落后的手工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企业。他搭建茅台销售网络,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积极推动茅台酒与国内外艺术、文化和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打造质量与实力并存的国酒茅台。
邹开良在茅台酒厂工作的历程,正是茅台酒厂走出低谷,走向发展,进而走向辉煌的时期。
到退休后,邹开良依然在关注者茅台酒事业的发展。他先后出席了1999年在贵阳举行的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暨第一届股东大会;2001年在上海举行的茅台酒股票上市的大会。
“ 自从我退出茅台园的领导岗位后,省外的一些企业希望我出山去挂帅,并许以高薪待遇,对此种种,我一概婉言谢绝。我人生的光环来自国酒事业,我也永远是茅台的儿子。 ”
回望曾经的成绩,邹老经常会说:我做得还不够好,还有很多需要更正的地方。但作为后世人,探访他的功绩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说,邹老无愧他的理想,无愧他的本心,无愧茅台酒厂,无愧仁怀的人民。他是茅台筑基人之一,如今万亿茅台的无限风光,都靠着这些老前辈数十年间高屋建瓴、厚积垒土。
“ 我深深的怀念建立国营贵州茅台酒厂以来一批老酒师、老专家们。没有他们对茅台酒生产技术的艰辛探索,哪有茅台酒厂集团公司的今天!国酒茅台有今天,他们是有功劳的。郑义兴、李兴发、王少彬、郑银安、杨仁勉等一批老酒师、老专家,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们所传下来的茅台酒生产技术以及他们对茅台酒事业的忠诚,将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
对于邹开良老前辈,对于那些为国酒事业奉献终生的老专家们,唯有敬意。
茅台七十周年大会,邹开良与茅台历届领导人们
茅台销售体系的初创者
步步举足轻重
邹开良对于茅台最大的功绩,就是将现代销售体系引入彼时还仅是一个酒工厂的茅台。回望过去的几十年,茅台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地位,绝非是必然的。在贵州大山中的酒址,虽有水路货运,但终归难以广泛通达全国,虽凭着优异的品质常据全国评酒会名酒之列,但在计划经济时代终究是无多大用武之地。
销路单一、宣传单一、场景单一…重重枷锁在身,究竟何为前路?发展的重担落在了邹开良的身上。
邹开良在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
1989年,邹开良接任茅台厂长的五年之后。国务院突然下发通知,国宴上禁止使用国家级名酒。而此政策也招致茅台作为管制产品,动销当即就陷入了停滞。各地的糖酒公司茅台酒动销不畅,茅台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库存危机。
邹开良心急如焚。多年与国家挂钩的固化销售渠道,无疑在今天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脱离了这样的舒适圈,茅台又将何去何从?在短暂的慌乱之后,邹开良镇静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真正的康庄大道还得靠自己走出来。这或许正是一个契机,茅台人也该在市场上去活动活动筋骨了。于是,邹开良亲自带队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奔赴辗转二十多个城市。今天的人们或许都难以相信这样的场景:茅台厂长带着团队在全国各地跑市场,吃闭门羹,吃饭问题大多靠着街边的炒饭草草解决。这是邹开良初创茅台销售公司时的真实写照。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市场的变化,邹开良深深的明白了一件事:在这个疯狂的时代,变革即发展,而不变就淘汰。功夫不负有心人,邹开良在全国多个大城市成立了茅台的销售公司,并且在广州的市中心打出了第一个茅台酒商业广告。
迅速的招兵买马,开始在市场上拼争的茅台,得益于国家名酒的名号,以及常年作为国宴及公务宴请的名气,迅速的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发展势头良好。茅台也在逐年的市场销售中总结精炼出了自己的销售体系。并且,在邹开良的努力下,1993年2月获得了企业进出口权,建立茅台酒厂进出口公司。到年底,不仅补足了一季度欠产的100多吨,还超产66吨,上缴利润576.99万元。如今茅台销售网络的雏形也是由此搭建的。
在销售体系之外,茅台主要产品体系同样深受邹开良的影响。除了在茅台创立开始,便一直存在的飞天五星之外,茅台酒先后诞生了珍品茅台酒,15年、30年、50年、80年等不同年份的茅台酒,邹开良是幕后的推动者。
“ 这还是我当厂长的时候,一次我随国家一个考察团去法国,对酒类进行考察,在波尔多葡萄酒厂品尝了若干年份酒,并发给证书。这些年份酒的价格比其他葡萄酒的价格高几倍,甚至是十多倍。这一品尝引起了我的思考,茅台酒为什么不研制开发年份长的高档酒?不仅可以提高茅台酒的档次,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加茅台酒的经济价值。”
回国后,邹开良马不停蹄地与季克良、李兴发等人商议,并将新产品定名为“珍品茅台酒”。
1985年,珍品茅台酒酒质在厂评酒委员会上一致通过,并经专家论证,开始投入设计生产工作中。珍品茅台酒以红、黑、白、金4种颜色为主色调,留有经典飞天图案,以及特请岭南书法大家麦华三先生书写的“贵州茅台酒”行书字体。其高雅、华贵、古色古香的格调,深受国内外好评。
1986年,珍品茅台酒荣获第十届亚洲包装设计评比会最高奖——“亚洲之星”包装奖,也是中国包装行业首次参加国际性评比。
珍品茅台酒的出世不仅代表着贵州茅台产品体系的突破,也是包装体系的创新。如今其包装上“贵州茅台酒”早已融入茅台酒的历史文化的血脉之中。
非凡之事,只待有胆识之人
大刀阔斧的改革者
还需要把这一段故事讲一讲。
世间非凡之事件,须待有胆识之人,谋有胆识之计,做有胆识之事。胆与识,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有胆无识者,必谋事不周,盲目莽撞,纰漏百出;有识无胆者,必畏首畏尾,投鼠忌器,坐失良机。而邹开良就是推动茅台走向巅峰的一位兼具胆识,战略眼光极高的领军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但茅台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牢牢处于计划经济之中,职工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邹开良当时集书记、厂长重担于一身,屡屡向上级提出要进行销售改革,却被驳回。面对这样的处境,他十分焦急。直到等来一个机会。
当会计通知邹开良时,他正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处理事务。闻名中外的茅台酒厂,它的领导人却和几个人挤在三十平米的房间里,黑压压的。办公室连一张独立的办公桌都放不下,邹开良只能每天背着提包办公。不过,这样反而让他高兴,能随时随地进入工作状态。国务院重视茅台酒的发展,专门委托老红军、海军副司令员周仁杰前来视察。面对首长的提问,邹开良口若悬河,胸有成竹地介绍了茅台酒的过去。解放前这里是成义、荣和、恒心三家私营酒房,酒工不足40人,最高产量不足60吨。如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茅台酒厂有二万多平方米的酒库年久失修,已成为危房;受限于发展,职工居住环境也不容乐观。有的在油毛毡盖的工棚里,时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夏天里面热得像蒸笼,冬天寒风顺着窟窿眼儿往屋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茅台酒厂
一直专注聆听汇报的将军脸上的微笑消失了,钢笔记录的沙沙声也停了下来。他站了起来,十分感叹地说:“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厂原来是这个样子,惭愧,惭愧啊。”将军在办公室踱了几个来回,庄重地对邹开良说:“我要给你们撑腰壮胆,需要多少钱?我向国务院汇报。”会计将已经计算过的数额报给了将军。将军有些为难,毕竟当时国家也有些困难。见到首长的沉默,邹开良非常庄重,一字一顿,说:“我们一不要国家拿钱,二不要国家拿物资。”将军很疑惑,难道邹开良只图表扬,不顾茅台酒厂的广大职工,不知道他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邹开良缓缓道:“上级给我十万可以,一百万也可以,一千万两千万呢?全国有那样多厂,都伸手要,国家怎么办?我就要政策,要搞活企业的政策。”接着他胸有成竹向将军阐述了关于茅台酒厂改革的设想,要政策不要资金,只要国务院给企业一定的销售权。改革将如何促进茅台的发展,从生产经营到企业管理再到员工。将军为邹开良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气魄和胆识震撼,也非常高兴,晚上与酒厂干部职工一同畅饮茅台酒。
两个月后,邹开良的改革方案通过将军汇报被国务院批示下来。早已憋着一股劲的邹开良厂长带领全厂干部职工雷厉风行,大胆改革,久已酝酿成熟的成套方案在茅台酒厂全面实施。彼时,邹开良大刀阔斧进行的大大小小几十项改革,几乎每一个举措都会引发争议。面对怀疑和争议,邹开良回答,“若不成功,乌纱帽随时取走。”
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现在看来,邹开良的这些改革极具科学精神和远见卓识的。正如稻盛和夫在《人为什么活着》中所说,人必须依“知识、见识、胆识”三个阶段来提升人性。知识强记,填鸭式汲取,也只是流于常识丰富;将知识组合成有条理、有逻辑的信念,这是见识;在拥有了见识之后,唯有胆识,也就是见识转化为执行力。
邹开良和他的同事们,以那个年代特有的决心和胆识,在风口浪尖艰难前行,为茅台酒厂后来走向现代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尽管邹开良的改革大部分都已经实现,但也有一些小遗憾。
1992年,邹开良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考察回来,深受触动。他认识到股份制改造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于是将这一想法报请国家有关部门,恳求在香港以H股上市。但有关方面最终的态度是:茅台是世界名酒,步子放缓一点。
“若茅台早在1992年就上市,现在又该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后来的邹开良时常在回忆起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文化茅台的先行者
主导“中国酒文化城”的建立
在中国,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随着历史演变,酿酒技术不断改进,美酒的口感风味迥异。在群星荟萃的中国酒之中,茅台酒出类拔萃,名列世界三大蒸馏酒之列。“来中国不可不饮茅台酒,来贵州更不可不饮茅台酒”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无论是博大的中国文化,还是内敛的历史张力,解读茅台酒的品牌文化,犹如在阅览一部内容浩瀚的中国酒文化经典著作,贯古通今,美不胜收。在哪里可以一览茅台文化?高瞻远瞩的邹开良早在二十多年前就给出了答案——酒文化城。
“修建中国酒文化城之前,我们公司有一个小小的酒文化博览馆,就在办公大楼的下面,现在职工医院那个地方。这个博览馆相当于中国酒文化城的名酒世界馆两层楼这么大。”一位酒文化城的讲解员如此介绍。邹开良认为,仅仅一个酒文化博览馆,不足以展示整个茅台的历史和文化。于是,在邹开良的主导下,20世纪90年代,中国贵州茅台酒厂公司在茅台酒的发源地贵州仁怀市茅台镇修建了“中国酒文化城”。
中国酒文化城局部
茅台中国酒文化城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是集雕塑、书画、藏匾、碑刻、文物、实物酒品于一体的酒类博览馆。设有中国酒源馆、中国酒技馆、中国酒韵馆、中国酒俗馆、中国酒器馆、茅台馆、茅台·名酒世界馆、规划展示馆等八个展馆,馆藏数量达5000件(套),系统介绍了中国酒的起源、酿造技术、酒俗酒韵、茅台酒的发展历程及独特工艺,中国各地名酒品牌及历史、世界蒸馏酒文化、葡萄酒文化等。
1998年被中国文联确定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基地”,1999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证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0年被列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2017年被批准为贵州茅台酒博物馆,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那个时候,不少老领导、老同志、老朋友见到我就说,国酒文化城太好了,太棒了,可称中国一绝,世界一流!”如今的中国酒文化城已然成为集观光、休闲、教育、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更是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生活方式和旷世情怀的文化圣地。无数慕名而来的人,在感悟到这个美轮美奂、底蕴深厚的文化城后,或许都应当感谢那位斩钉截铁的创立者——邹开良。
2007年,邹开良正式被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茅台酒酿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茅台的文化核心,依然是酒的酿造。基于此再延伸出来的文化构建,才能够更加稳固、扎实。邹开良和前前后后数代的茅台人都深刻的认知到这一点。数十年以来,茅台酒遇到过许许多多的挑战、困难甚至是误解,但从未有人质疑过茅台酒的品质。
这就是茅台之能成为“国酒”,最大的依仗。
慧眼识珠,茅台的伯乐
识才、惜才、爱才
在茅台的成长历程中,至关重要的灵魂人物们接连励精图治,殚精竭虑,一步步为茅台添砖加瓦、厚积高墙,最终建成了如此的摩天大厦。真正能够撑起一个企业的,一定是勃发的精神文化,和优秀精干的团队。
在塑建茅台团队这方面,邹开良也是穷心竭力,稳定了茅台员工们的心,也留住了优秀的人才,后来都成为了茅台飞跃发展的顶梁柱。他不止在自己这一代完成了茅台酒厂的历史性转向,更是为下一代茅台人铺平了道路。
他修建体育馆,让茅台这个家有了一个休闲、健体的地方;他创办《茅台酒报》,宣传好人好事,交流经验,并多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他树立“我爱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聚合了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并创建艺术团,还为国家艺术团输送了人才;在厂里开展“假如我是厂长”合理化建议活动,群策群力完善茅台建设…诸如此类的事情,他做了一件又一件,真正做到了塑立茅台的国酒魂。
对于核心灵魂人物的辨识与关怀,邹开良也做到了令人感动的地步。后来的中国白酒标志性人物季克良的留下,就是邹开良亲身践行的结果。季克良在早期,曾有一段时期想要离开茅台,正是邹开良的诚意打动了他、留下了他。
邹开良借着去上海出差的机会,在农历腊月二十七,零下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专程赶到江苏南通,分别给季克良的生父母和养父母拜年,进门时,他已被冻得说不出话来。多年后,季克良说,当时他被邹开良的行动深深感动,最终选择留了下来。
之后从邹开良接任茅台厂长,从技术层面补足了茅台的酿造工艺,用科学理论解读了茅台。他亲自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以及建立相应的检验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对茅台酒质量的把控和规范化生产,填补了酱香酒标准的空白。
邹开良(左)与季克良(右)
识才,惜才,爱才,邹开良始终把人才培育作为发展重大战略,挑选优秀青年员工到高校带薪脱产学习。他相信在未来,茅台一定会像西方企业一样走向科技化、制度化、集团化。事实证明了他的正确性。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邹开良既是茅台的千里马,更是识才的伯乐。
敬畏美酒,敬重生活
没有一瓶茅台酒是不真诚的
在茅台酒厂车间、茅台镇街头巷尾、在赤水河流域、邹开良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人都称颂着邹开良一生的功绩。茅台酒至高无上的品质,茅台镇举世瞩目的辉煌,一得益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二得益于邹开良的创新经营。但邹开良说:“茅台的发展之路千曲百折,从未停滞,茅台人也一样。”三十年前,茅台山路难行,大同多次遇险,但从未退缩。茅台的辉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
茅台人在酿造茅台的劳动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美酒诚挚满怀、始终如一。
老一辈茅台匠人们
酿酒亦是酿己,每瓶酒都是酿酒人精神世界的凝练与释放,是一种修行。
在每个酿酒的过程中,他都在默默地与酒对话,与自己对话。他认为,酿出一瓶好酒,就像写一篇好文章,需要精心地构思、细致地打磨和反复地雕琢,经常亲自奔赴原料产地,身居酿造一线,贯彻酿好酒的准则,坚守茅台酱香酒的醇厚基调,对得起民众的喜爱,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没有哪一瓶茅台酒是不真诚的,因为没有哪一瓶茅台酒的酿造是不真诚的。
邹开良与爱人王莉莉在一起
奉行真挚诚信、秉持谦德仁心,这是邹开良的酿酒之道,亦是其人生之道。尽管热爱美酒,但邹开良先生并不嗜酒,这似乎很奇怪。邹开良解释,即便是出于公关应酬的需要,嗜酒都易出现误事误人的风险。故而从政从商以来,他一直坚守不嗜酒的习惯,也提倡适度饮酒的风气。有时,他遇到假货横行,总是不能容忍,希望能倾力打假,守护茅台酒的纯洁。他劝诫道,人是要有敬重心的,敬重美酒,敬重匠心,敬重生活。
为茅台倾注一生心血的邹开良,成就了茅台辉煌之后,功成身退退,淡出外界的视野,回归于平静闲适的生活中。但他的功绩,却早已被彰刻在中国白酒的现代史中,供无数后人瞻仰、学习…平凡中透着睿智,平实中透着热忱,如今已然90岁高龄的老人安然的得度晚年,当年那份如火一样的澎湃激情,被岁月酿成醇香,化为一种朴实的殷切:他依然在眺望着酒业的未来。
挥毫一片江湖 · 留墨一代传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于酒业江湖,从来不缺的就是能人志士,也正是这些人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闯出了中国酒业这片浩瀚之地。江湖有恩怨情仇,江湖也有传奇不熄,江湖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我们希望在写尽这片江湖之后,能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传奇永不熄。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邹开良老先生一生鞠躬尽瘁、矢力革新,他所做的事,所形成的影响和贡献绝非本文简单的一万余字能够尽显,我们只能摘选最为代表性的部分,来呈现这位值得敬重的前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非凡的胆魄和远见引领着茅台的激荡三十年,其功绩世人莫不交口称誉。
邹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冬月十四
2023年12月26日
毛泽东诞辰纪念日
一九第5天
他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他说,人民万岁!
今天,毛主席诞辰130周年!
转发,致敬!
END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