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酒从岁月来,融入血脉中

2024-04-02 11:01:0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红色壹号   白酒   红朝壹号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酒的历史,“酒文化”也不是单纯的以酒论酒,它早已经是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


古人喝酒前都会温酒烫酒,-为什么现在没人这样做?.jpg


“关羽温酒斩华雄”“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一系列传奇故事,哪怕从不饮酒的人也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酒已经和古代的英雄们绑定在了一起。


“李白斗酒诗百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如此多传奇的事件,也让很多人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古人如此喜爱喝酒呢?


古代酿酒史


在考古发现中,专家已在大汶口遗址中发现了盉、高柄杯等酒具,可见酒出现时间之早。


真正有史料记载是商周时期,那时人们可以运用曲糵酿酒,但技术还未完善,只能酿造5-8度的米酒,最高也不超过10度,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朝、元朝以前。


早期的酒就和今天的啤酒度数差不多,而且微甜,古人一般把他们当作饮料引用,基本不会出现喝得酩酊大醉的情况。


而且古代北方天气寒冷,喝酒可以抵御寒气,南方喝酒则能够冲解鱼的腥味,可以说是生活所需。


等到元朝后,随着蒙古人夺得政权,他们喜爱饮用的高度数酒也被带到了中原,而且他们还从波斯、阿拉伯人那里学到了蒸馏的技术。


这时候酒的度数可以达到40度,甚至60度,已经类似于今天的白酒了,李白若是穿越到元朝,恐怕喝多酒后,直接倒头就睡,也没有写诗的精力了。


3.jpg


古人的酒文化


古代酒文化中大体分为两种人,一类是文人墨客,酒是他们灵感的源泉,曹操、李白是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许多名篇皆因酒而生。


另一类是英雄好汉,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最能体现,“无酒不英雄”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武松是典型代表。


“三碗不过岗”“醉打蒋门神”等传奇故事不可胜数,这也反映出饮酒文化在宋代的饮酒风气。


接风送行中酒的分类不用说,婚丧嫁娶、庆功祭奠等感情也被人们投入到酒中,再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古人想离开酒基本也不可能了。


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jpg


古人喝什么酒?


首先是黄酒,大家耳熟能详的女儿红、状元红都属于黄酒。


其次是米酒,很多人不理解《水浒传》中,杨志押运生辰纲路途渴了为什么要喝酒?岂不是越喝越热,你把它想成米酒就明白了。


其实,今天的酒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古代酒文化的延续,对中国人来说喝得不仅仅是酒水,是人们的情谊和千年的情愫!


酱酒中酱香、曲香,茅香、陈香是如何产生的.jpg


喝酒与饮酒,实则不相同


自酒出现以来,能喝酒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会饮酒的人却不多。喝酒与饮酒,都是一种心理需求。但两者却是不同,不在于情景,而是意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的一种心境,沉醉三年是刘伶的一段佳话,斗酒诗百篇更是李白的一种才气,而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则是一缕思念。


酒是一双眼睛,有的人看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大气,有的人看到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有的人看到了“酒肉穿肠过”的从容,而有的人看到了“无酒不成席”的虚荣。


喝酒与饮酒是不同的,喝酒喝的是一种痛快与不痛快,只要有酒便可,在乎的是酒局和喝酒之人的酒力。而饮酒则不同,它更注重于酒具和酒礼,在于酒令。喝酒要猜拳,而饮酒需要接龙令(类似于成语的接力赛)。


喝酒之人,不拘泥于酒具、酒令、酒礼,也不在乎喝的是什么酒,因为他们都是酒局中人。饮酒之人,就单是酒具,他能给你从原始社的陶制酒具给你说起,然后给你一一列出青铜、瓷质、金银、玉石、水晶、象牙,以及现在大家常见的玻璃和金属酒具。


对于喝酒者,酒更多的是一种比拼,一种较量,一种有求于人的应酬。陪酒者甚多,那些所谓的上座贵宾,无非是车轮战中主要的攻击对象。量大之人喝足而未吃饱,量小之人则烂醉如泥,丑态百出。


对于饮酒者而言,不在乎众星捧月的满座高朋,也不在乎琳琅满目的下酒菜品,更不在乎酒量之高下。在乎的是心境、意境、朋友。无语而饮,在心领神会的交杯中,在自斟自饮的品味中。下酒菜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夜空中那一轮皎洁的明月。


饮酒的最高境界,是在朦胧的自赏里,在微醉的洒脱里,在从容的淡定里。花前月下是一杯酒,风花雪月亦是一杯酒,如若再以诗词歌赋下酒,则更美、更佳。


酒不醉人人自醉,故友对饮,知己相伴,欣喜而开怀,平和而淡然!




今天是2024年4月2日,

二月廿四,

世界自闭症日



对待生活,

我们理应取舍有度,

幸福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要多的恰到好处,

只有心怀美好与向往,

勇敢无忧的向前走,

才能穿过荆棘,走出泥泞,

以阳光的心态,去面对所有。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