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奉劝大家,这4个时间段千万别开窗

2024-05-28 11:06:5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红朝壹号   红色壹号      文化  

开窗通风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尤其是对于南方来说,不开窗就会觉得家里有一股味。


因为开窗能净化室内空气质量,能减少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阳光明媚的天气还能去尘杀菌。


所以,维持室内空气干净,改善室内家居环境,是离不开开窗通风的,这对身体健康有利。


当然了,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是适合开窗的。在错误的时间开窗,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和净化室内的空气。


过来人的生活经验告诉你,“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秧”!

“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奉劝大家,这4个时间段千万别开窗“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奉劝大家,这4个时间段千万别开窗.jpg

- 1 -

“清晨不适合开窗”


大部分人都认为早上空气质量最好,很适合开窗通风,很多影视剧也爱拍早上起床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的温馨画面。但其实这个时间段,是一天中不适合通风的时候。


一是因为清晨是一天中天气最为湿润的时候,大气中的尘埃和有害物质浓度蛮高的,此时室内反而是健康空气。


二是如果温差比较大的时间段,清晨气温很低,起床立马就开窗通风,容易让人感染风寒,或者引发呼吸道疾病。


因为这个时间大气层比较稳定,导致湿度高、温度低、二氧化碳浓度偏高。


其实大部分时候早上开窗通风,都是太阳彻底升起来之后,而不是大早上。


“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奉劝大家,这4个时间段千万别开窗1.jpg


- 2 -

“交通高峰期不适合开窗”


这是有特定情况的,假如你住在交通繁忙区域,或者是在工业区附近,交通高峰期就不适合开窗,你要是住在小区环境良好,或者不受交通影响的区域,就不用在意上班早晚高峰。


因为这些地方,会有一个车流高峰期,这时候空气中会掺杂很多尾气和有害物质。


开窗,室内和室外就会进行循环,不仅不会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还会引入室外大量的“毒气”,影响家人的健康。


而且这种时候,外面的杂音也会非常大,所以关着窗户才是明智的。


“四时不开窗,开窗遭病殃”,奉劝大家,这4个时间段千万别开窗2.jpg


- 3 -

“下雨时不适合开窗”


老话常说下雨时空气你最为清新,但也不是说要在下雨的时候,出去淋一场雨才行。


也不是让大家在雨最大的时候打开窗户,让雨水和新鲜空气一起进家门。下雨天是非常潮湿的,这时候开窗,就是“没事找事”,就是作茧自缚。


因为除了太冷不能开窗之外,室外空气湿度大也不建议开窗。


因为雨水可能会对家具家居造成损害,过湿的空气会滋生细菌,可能会导致墙壁发霉、开裂、起鼓。


尤其是南方地区,本来到梅雨季节时候家里就容易返潮。这时候还开窗通风,就会湿上加湿。


家里有条件的最好,用机器来降低室内空气湿度,阿伯吃室内干燥的环境。


臻藏100大模型.jpg


- 4 -

“空气质量差时不能开窗”


大雾天气也是不适合开窗的,因为大部分雾气都是“毒气”,是工业污染、骑车尾气、农业化肥等因素,编织成的巨大污染网。只有最近这块区域环境质量不太好,才会容易起大雾。


轻微的时候,要是你想开窗通风,其实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在空气质量非常差时,是绝对不能开窗的,会让室内空气也不达标,就算家里有空气净化器也没用。如PM2.5、PM10等微小颗粒物,这些有害物质,除了影响呼吸系统,还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也就是人们常听的雾霾天气,开窗就会对家人和宠物造成威胁。这样的空气,尽量避开开窗,就算出门也要戴好口罩。


其实很多人,都是出去上班前,把家里窗户开着通风,然后睡觉前就把窗户关上。


不过为了避免以上几种情况,为了避免恶劣天气自己无法回家关窗户的情况,最好养成关注气象预报和空气质量报告的习惯。


合理安排家里开窗的时间,确保家里有个好空气的同时,也避免意外的发生!



环形针.png




环形针.png





今天是2024年5月28日,

四月廿一

全国爱发日。


历史上的今天:

1966年5月28日 中央“文革”小组成立,“四人帮”逐步夺权,

1964年5月28日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

1942年5月28日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02年5月28日 爱迪发明电池。





遇事缓一缓,

说话停一停,

很多东西就让时间来证明,

对了最好,

错了顶多就是经历,

事缓则圆,

人缓则安,

好的人生不慌不忙,

稳稳当当!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