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不饮酒,不健康

2024-06-20 10:39:01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红色壹号   健康   红朝壹号   白酒厂家  

白酒杯.jpg


有位酒友在一次酒局上提了一个问题,说“不饮酒,更健康,不是吗?”笔者觉得这个问题要完整回答出来费时比较长,简单回答又可能引起误解,所以专门做这篇文章来回复这位读朋友。先说个简单的结论:饮酒是否健康是由个人的身体状况、个人的感受所决定的;对笔者个人来讲,不饮酒,就不健康。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身体健康的时候才想喝酒,也能喝得下去酒,喝酒之后的身体感受也舒适;如果过于疲劳或者有疾病——如胃不舒服或者感冒,自然是喝不了酒的。在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讲,能否喝酒是身体状况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健康水平在退化,喝酒的能力在下降——年轻时候可以喝半斤八两,50岁以后就已经很少单次饮酒喝那么多;现在喝酒的时间间隔也在拉长,一般隔两、三天才喝一次,而且每次一般不超过三两(150毫升53度左右的烈性酒)。


其实不止能否喝酒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其他很多嗜好品也都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指标——比如烟、茶、咖啡,等等。我现在已经抽不动烟,不是不想抽、也没有刻意去戒,而是抽不动,因为年龄大了,身体健康状态在退化。再极端一点说,连食品也是这样——年龄大了,饭量变小,因为消化功能在下降。总的来讲,嗜好品和饮食量都是健康的一个指标,当身体不健康的时候,要么取消,要么减少。


当然,情况也因人而异。少数人身体原本就缺少降解酒精的酶,确实不能喝酒,应另当别论;但对于大多数身体机能健康的人来讲,喝酒和喝茶一样,是观察身体健康程度的一个指标。


曹操与美食.jpg


二、喝酒对健康有没有好处?我个人感受是有好处的。首先从生理的好处来讲,我们现在食物中肉类产品比较多,喝酒对于促进肉类的消化、溶解肉类的脂肪,我觉得是有帮助的,至少在食用过程中酒就能发挥解腻的功效(溶解出脂肪使之排泄出去,被人体更少地吸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喝酒是保持自己心理健康一个重要条件。当我们处于复杂的工作环境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很多时候觉得有些事“过不去”,心理接近崩溃。喝点酒,睡一觉,那个“事”可能也就过去了。其实很多“事”本来是无解的,我们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又是有限的,在无解的情况下自己很容易率先崩溃,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加糟糕;而酒会让人暂时忘记那些事情——不是说喝酒就能解决问题,而是它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延长了我们正常承担压力的时间。很多事并不是我们个人努力造成的,也不是个人努力就能解决的,需要静待个人无法控制的宏观环境出现变化。如果歇斯底里、要死要活的,甚至就“过不去”了,寻了短见,但也许过了一天之后眼前的鸿沟好像又变得没有了,前一天寻死也就白死了。喝酒可以让人暂时“遗忘”不愉快的一切,可以“若无其事”地睡一觉,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宏观环境变了,之前感觉“过不去”的事情也就过去了。


当然,喝酒缓解压力、调节心理状态也要把握尺度,不能搞得烂醉反而给自己增加负担。我年轻时候的心理状态比现在要脆弱,那时候有过几次大醉,曾经喝到不省人事,送医院就诊。大概40岁以后,这种情况几乎没有再发生过,因为自己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在提升,自控能力也在提升,喝酒能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端起酒杯是世界,放下酒杯是红尘702-1.jpg


随着身体的衰老,喝的酒越来越少,喝酒能力也在下降,要是仍有心理压力怎么办?其实是这样:心理压力是自己给自己找的——在身体强壮、有工作能力的时候,自然要承担很多责任,而压力都是由承担的责任带来的;等到年龄衰老到已经不需要工作的时候,知道自己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也就不用再喝那么多酒了,此时再喝酒,无非是回忆和愉悦自己的功能。


三、酒精有没有副作用?酒精当然有副作用,但要在特定一些前提下才能谈酒精的毒副作用。按照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五版(2022年)》里面的说法,每天饮用50度烈性酒在38毫升以下是安全的饮用量(有人曾把《柳叶刀》一篇关于饮酒的文章之结论夸大为“一滴酒也不能喝”。但实际上即便滴酒不沾,人体每一天自己代谢也要产生约30毫升纯酒精,相当于一两左右的50度以上烈性酒)。我认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五版(2022年)》提到的数据是安全可靠的,在其范围之内饮酒并没有多么严重的毒副作用;就是滴酒不沾、滴酒不饮,身体代谢也要产生一些酒精,这是身体正常代谢所必须的。如果饮用量超出健康卫生指标以上,它的副作用才能显现出来。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远比酒精的副作用更严重的环境里。比如,我现在要持续地服用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的药物,这些药物都是有毒副作用的。有一次我问医生:降血压药有毒副作用怎么办医生笑了,他看着我说:你这个年龄还考虑什么毒副作用?先保证现在没有症状,保证现在的正常机能,保证你现在的有质量的生活就行,毒副作用就不用考虑。我觉得他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医生。正如美国学者戴维 · 考特莱特所说:自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行医的时候起,医生们就知道,他们能为大多数病人做的只是预测病症后来会有个什么结果,然后就顺其自然了。但病人和病人家属却希望医生把病治好,起码把症状减轻。医生如果能达到这种期望,就可以在经济上获得丰收;否则就会流失上门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能给予快感的、能减轻病痛的、能消除忧郁的、能恢复精力的、能帮助入眠的药物都是上选。但如何权衡这些药物被滥用的可能,以及人道与财务考虑上的利害均衡点?该由谁来负责均衡?又该以什么信息为均衡的标准?结果是没有的,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只能有一个选择:缓解当下的痛苦,也接受其毒副作用。


红色壹号 健康.jpg

四、“人不是因为有病才会死,是因为会死才有病。”——这是法国伟大的思想家福柯的一句话。我觉得他深刻地说明了一个基本的生物学常识:人是生物,有生就要有死,死亡是人必然的一个结果。所谓疾病,它是人走向死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症状。从本质上讲,如果是因为衰老而带来的各种疾病,它是没有治愈手段的,医疗手段只不过是控制它的发展状态,让人在有品质的生活条件下存续的时间更长一点,但没有根本解决“不死”的问题。解决不了“不死”的问题,就总会有各种各样疾病的发生。面对各种各样疾病的情况下,服药已经是现代生活中的必然内容;同样的,喝酒也有这个作用。在古代,酒就是药品——中国《汉书》里说酒是“百药之君”;西方在很漫长的时期内,酒也是无病不治的“灵丹妙药”。如果深入地从病理学、药理学、毒理学来看,酒其实是没起到什么治疗作用,它也就是缓解症状,使生命在健康的状态下持续的时间长一点而已。


老酒的时光秘密-10-7.jpg


五、人的寿命长短是受生物学和社会学双重规律控制的。就个体寿命来讲,如果没有社会学的影响,则它是受生物学控制的——每个人先天条件不一样,寿命长短就不一样,生命结束时具体的症状也不一样,有得这种病死的、有得那种病死的,总之死的时候一定是有个什么症状,可以归为哪一个疾病。


进入现代文明以来,各个文明先进族群的人口平均寿命显著提高,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首先是社会学控制的一个结果——良好的生活条件、充分的营养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的压力足够小,这些因素对寿命延长起到的作用可能比药物起到的作用更大。我观察到很多高寿的老人,80多岁还能适当地饮酒,也几乎不去医院,这是缘于他个体的生命状况比较好;若是很年轻就有各种各样的不治之症,即便反复进医院或者在医院里长住也不是办法,医生也不能把他的生命延长太久,该死的还得死。





今天是2024年6月20日,

甲辰年五月十五,

历史上的今天:

1971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业学大庆》

1941年6月20日 朱德表扬三五九旅大生产

1549年6月20日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罗伯特 · 凯特起义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不要为了别人而活。

珍惜当下,莫猜结局,

当下的瞬间就是最重要的。

要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那些放不下的人和事,

岁月都会替你轻描淡写。






END








由此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条件是良好的生活条件(包括饮食、居住)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工作负荷和压力要适度);面对不得不克服的工作困难和生活困难的时候,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效的自我解压和自我休息对于健康的作用更大,而饮酒正是我进行自我解压、保持生活健康的一个有效手段。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