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兰亭序》与酒的渊源

2023-02-10 14:11:4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王羲之   兰亭序      文徽明  

了解中国书法,《兰亭序》可以当成一把打开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钥匙。几乎提到书法,就会提到《兰亭序》,“兰亭”也成为文化符号的一种,电脑字库里有“兰亭体”,一提到文雅之事,大都以“兰亭雅集”象征,那么,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完整故事是怎么样的呢?《兰亭序》简称《兰亭》,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禊序》、《禊帖》等,是中国书法的头号大神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与孙绰、谢安、郗昙等四十多位名士在会稽山阴(其实就是今天的浙法绍兴)兰亭那个地方集会时,给当时集会时的诗集写的一篇序。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右上角在“天历之宝”印章的虞世南摹本《兰亭》)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奇特的一个时期,浙江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大省,绍兴是更是文人雅集的地方,全国的文化名人几十个,集聚一堂,当时的氛围几厢集合创造出了这样的文化巨作。据说王大神写《兰亭序》的时候喝了点酒,写完就醉得不行不行的,等到醒了,自己一看写的那幅字,觉得写得不错,于是,又照原文写了近一百个版本,但怎么看,都不如原稿,于是,王大神自己也觉得原稿是宝贝,决定留给子孙掌管。

  

一代一代传承,到第七代孙智永手里,智永活了近百岁,但他是从小就出家的,没有子孙啊,怎么办,对《兰亭》原稿十分珍视的智永,临死时把书稿交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卷后有米芾题字的褚遂良本《兰亭》)

  

辩才也是书痴,对《兰亭》当然珍爱到不能行,害怕遗失,于是在方丈屋里的房梁上凿了一个暗格,暗格里专门用来存放《兰亭》,可见,他比老师智永对原稿的珍爱更厉害,每天放到房梁上,每天取下来赏习,这显然是书痴一枚。不幸的是,同时代又出现了一位书痴,更加不幸的是,这位书痴还是一皇帝。是的,这位书痴皇帝就是李世民。这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盖世皇帝,把国家治理到全世界最强之余,还下决心要把书法学好,下旨安排下面的臣子收集魏晋时的书法,尤其喜欢王羲之的书法的李世民,或重金收购,或下旨强收,总而言之,几乎把所有的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到自己手里,就欠一《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篇首有“神龙”小印的神龙本冯承素摹本《兰亭》)

  

四下访探,李世民判定《兰亭序》在辩才手里,于是下旨把辩才召到皇宫,前几天不说事儿,就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过了几天,才找了个机会问辩才《兰亭》的下落,辩才知道强抗不过啊,于是说,我老师智永活着的时候,的确在他手里见过,但老师去世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既然和尚辩才说不在手里,于是就放他回寺。再三推敲,觉得一定是辩才手里,于是,又召进宫,又放,又召进宫,又放,三次之后,辩才始终坚决不松口。

  

李世民为了兰亭晚上睡不着觉,于是把几个大臣叫到身边说:王羲之的书法,我几乎都学遍了,但是都不如《兰亭》,辩才那个老和尚,那么老了,又不能强抢,大家给想个办法呗。当时的著名宰相房玄龄说:有个叫萧翼的,梁元帝的孙子,才智权谋都有过人之处,让他去,说不定能行。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原石已失的欧阳询临的定武本《兰亭》)

  

萧翼于是入朝,听到这个任务马上说,这事可以办,但是皇帝得给我点东西,就是二王的其他书帖借给我二三个,李世民当然同意,于是萧翼改装打扮成一个落魄商人,找了一个黄昏来到辩才的寺院,故意过辩才禅房,辩才上前询问,萧翼说,我本来是北方人,现在来做点蚕种买卖,历观各地寺院,幸遇大师如此如此,于是两人进屋开始大谈文雅之事,其间自然是琴棋书画,诗词歌咏,无所不至,辩才一见萧翼如此才华,顿时引为知音,两人聊通宵不眠。临走时,辩才交待,得空你就来吧。

  

于是两人不断相见,谈诗论艺,两人情趣相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大致半个多月以后,萧翼把自家祖上的梁元帝的《职贡图》拿来给辩才看,由画谈到书法,萧翼于是说,我的祖上都是学二王的书法,我这次出来还带了几幅字,下次拿来给你看。

  

辩才书痴一个,当然欣然应允。第二天,萧翼果然带了书帖来了,辩才看完之后说,不错,的确是真迹,不过,不是最佳的神品,我这里有一真迹,那才是最妙的书法。萧翼问是啥帖,辩才说是《兰亭序》,萧翼说,你可别说了,经历这么久,《兰亭序》的真迹早就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你这个版本一定是向拓的假的。辩才当然不认,说,这是我老师从他祖上手里继承下来的,谁传谁,流传有绪,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含糊,你明天来看吧。

  

第二天,萧翼到了,辩才从房梁上取下来《兰亭序》真迹,萧翼一见,心中大喜,明知是真迹无异,却假装找了几处毛病,说,这是向拓本,不是真迹,两人争论不已,最终也没定局。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

  

于是,萧翼带来的二王真迹和《兰亭序》真迹都被放在案头,再也没有往梁上暗格里放。其实,此时的辩才已经80多岁的老人了,上高下低并不方便,此后数日,隔三差五,萧翼就来一趟,两人共论二王法书真伪,看门的童子也跟萧翼混得越来越熟。

  

有一天,辩才大师出外访友,萧翼自己就来到僧房前,跟童子说,我的手帛丢在床上了,你开门让我拿一下,来往很勤,于是童子便不怀疑,萧翼进屋后,取《兰亭序》真迹和自己带来的二王法帖就走。

  

等到萧翼把密旨告诉当地长官,当地长官下令去召辩才时,辩才还没有回来,听说长官有请,说是御史召见,一见御史,竟然是萧翼,萧翼告知实情,辩才一听就当场昏倒,抢救很久之后,终于醒过来。

  

萧翼归朝复命,李世民大喜,赏房玄龄,赏萧翼。心里非常恼火辩才,但因为辩才实在年岁太长了,没办法加罪。过了几个月,心里过以不去,又赏辩才财物粮食,辩才收到赏赐之后,自己不用,建了塔封存了起来,大概有一年左右,辩才终因伤心过度,驾鹤西去了。


王羲之《兰亭序》流传的完整故事

(画中的辩才)

  

此后,李世民大爱《兰亭序》,不仅自己十分珍赏学习,又让专门拓书的书法家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个人,每个人都拓出拓本来,赐给皇子以及王公大臣们。今天看来,这是《兰亭序》的一次超大规模的普及活动,如果不是李世民以皇帝身份推广《兰亭》,是不是有这么大的影响,还真难说。

  

李世民临去世的时候,把儿子唐高宗李治喊到床前说,我想要个东西,你是最孝顺了,你肯定不会违背我了,你觉得如何?高宗含泪应允,李世民于是说,我就想要《兰亭》,把它给我吧。于是,《兰亭》真迹从此伴李世民葬入陵墓,再也未现人世。


1558年,一位耄耋老人再度临摹起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89岁的高龄并没有磨灭他对艺术境界的追求,笔锋遒劲,风格独特,字里行间均透露着作者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便是明代书画家——文徵明。

  

虽与祝允明、唐伯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大才子”,但11岁才开始说话,9次科考均未能及第,少年时期的文徵明一度被认为天资愚钝。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记载“幼时不慧”的笨小孩,以勤补拙,终成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四绝全才”。


13aeaff31e4de13e10aeb7feb0cdc07a.jpg

图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从沈周学画,从吴宽学文,从李应祯学书,文徵明的绘画题材涉猎广泛尤精山水,他的书体涵盖行、草、隶、篆。虽取前人风韵,集多家之长,但文徵明仍兼具创新精神,自成一格。在历朝历代的书法、绘画大家中,书圣王羲之对文徵明的影响颇为深远。终其一生,文徵明都在矢志不渝地临摹晋唐法帖。时至晚年,已享有盛名的他却说,此时他才勉强能看懂王羲之的《兰亭序》。

  

七十余岁时,文徵明创作了其青绿山水的代表画作《兰亭修禊图》。修禊,是起源于周代的一种习俗。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亲朋好友相约去水边沐浴洗濯,将浸过水的香薰草洒在身上,以祈祷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传颂千年的诗词及极富盛名的诗会,重现在了文徵明笔下。


915aa5f5ba535037836acbfec306980b.jpg

图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等人在修禊祭祀结束后,三三两两地坐在溪流旁。盛酒的觞顺溪流而下,停在了谁的面前,谁就要即兴饮酒作赋;如若创作不出诗词,便要罚酒三杯。


a10dd3e2b124b59e037a59ffffae3757.jpg

图 | 来源于节目《国宝档案》

  

水榭之上,与友人相对而坐的王羲之等三人,正在评点此次诗会上创作的诗文。王羲之更是挥毫作序,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3a2e6b15d55ed0d9e7c067c142cfab64.jpg
图 | 《兰亭修禊图》局部

  

文徵明笔下的《兰亭修禊图》不仅再现了历史“名场面”,也将诗词所述的细节刻画在了线条色彩中。崇山峻岭、蜿蜒溪流,淙淙溪水载着美酒飘至群贤面前。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笔笔俱细传来别致的流觞曲水。在这幅以青绿色为主的明丽画卷中,整体布局疏密得当,下笔精劲有力。山石树木先勾后染,极显严谨精细之势。赭色淡施以渲染山脚坡石,典雅秀润,浓淡兼宜。树叶深浅得当,错落有致,不仅不显呆板,还使整幅画沉稳含蓄。


676891ed5de88cc360682bd1a3ded93c.jpg

图 | 《兰亭修禊图》局部

  

人物的勾画看似简略,衣纹、眉眼更以较为简单的笔法勾勒,却能再展文人雅士潇洒自在的身形。


e155f1c65408c8558943b3697fb84b96.jpg

图 | 尾纸首段是文徵明临写的《兰亭序》

  

紧邻这幅画左侧的跋文,便是文徵明在七十余岁时重临的《兰亭序》。文徵明师法历代书法大家,尤为敬仰“二王”笔法,一生曾多次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他注重王羲之的笔法气韵,喜爱其中的飘逸精细的美感。他的笔锋流畅自然,尽显雅致韵味。字里行间,可见前人笔法传承,又可见文徵明自身独具风骚的文墨。

  

整幅《兰亭修禊图》古雅高旷,富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和神形相融的气韵美。文徵明将书法与绘画完美结合,实则是将文人理想与书画技艺融合在了一起。他笔下的兰亭山水,更是兰亭文化的再现。在略显坎坷的“成才”之路上,文徵明从未沉湎于愤懑与不甘的心情,而是在享受当下的同时,追求纯粹的艺术境界,营造心灵的一方净土。文徵明的艺术成就仿若其一生的写照。他谨遵先人教诲,勤励自勉,以苍润清丽的笔墨亲手书写不凡的命运经历。在创新的时代,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对待不同的艺术形式,探索求实,终自成一家。

  

初唐时期的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的造诣:“通会之际,人书俱老。”文徵明穷极一生临摹钻研书画技法,虽被认为“幼时不慧”,却仍挥毫千万字,以求融会贯通、精益求精。他临写的一笔一画均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无不彰显其深厚功底。他在这条书法“参禅”之路上,始终如一,省悟了人书合一的境界。醍醐灌顶或在一刻,但其实已经写在了其一生的经历中。

  

时光回到1558年的春天,文徵明布好纸墨,执笔开始书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当后人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大抵可知,这怕是这位书画家此生最后一次临摹《兰亭序》了。11个月后,文徵明去世。先人已作古,但他留给后世的精神境界将永远闪耀在艺术文化中。

  

结语


文徵明一生所追求的艺术风骨,

就如他的文人精神一般,

温润儒雅,平淡天真。

他以勤勉专注的态度,

开创了独特的艺术世界。

堪笑墨韵书风骨,

还看浩气领风骚。




今天正月贰拾

就让我们约上三五好友

用一壶上等的美酒来叫醒春天吧!


END


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


hongseyihao后缀.jpg


文章评论

为了使您的评论跨过审核阶段,能够快速被更多人看到,请您先登录哟^-^
加载中~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