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注册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

2024-06-07 13:42:56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标签: 高考   周恩来   红色壹号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jpg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在,中国的很多科技骨干和各级领导干部,就是由于恢复高考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后来几十年通过高考而上了大学、读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而成才的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对于这个重大举措,都念念不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是周恩来为恢复高考奠定的基础。


时间要回溯到1972年。这年的10月14日,周恩来在会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时,对于在全国恢复高考发表了他的意见。他说:“我们小学和中学的学制空间是十年还是十二年,还没有确定。过去是十二年,是不是要这么长,现在还在研究。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边学习、边劳动。当然这总是少数,大多数人要参加劳动,不一定升学。至少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进大学,国家没有这个力量。中学毕业后马上进大学的总是少数,大量的要在生产实践中提高。劳动几年后,有升学机会的当然还可以深造。”(《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3—474页)


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周恩来提出这样的意见,是需要极大勇气的。正如邓小平1977年说的,“是很勇敢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1.jpg

1972年,周恩来会见李政道。


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周恩来的原话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一,周恩来明确提出了“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的意见。第二,周恩来在这里根本没有提群众推荐上大学的事。第三,周恩来虽然也提出,直接上大学的是少数。但是,他是从我国当时的高等院校教育条件有限角度谈的,是因为“国家没有这个力量”。第四,周恩来没有从当时“突出政治”角度谈直接上大学,而是提出“对学习社会科学理论或自然科学理论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他明确指的是这些人可以直接上大学。第五,周恩来明确提出,“劳动几年后,有升学机会的当然还可以深造”,这是联系直接上大学而谈的,没有涉及当时实行的群众推荐、组织考核、不考试即可以上大学的问题。但是,既然是直接上大学,实际上就否定了群众推荐、组织考核、不考试即可以上大学的做法。第六,周恩来在明确提出中学毕业可以直接上大学时,注意从学制角度提出问题。他在明确提出中学毕业可以直接上大学时,从小学和中学学制是十年还是十二年的学制角度提出问题,不直接涉及当时已经被肯定并且已经被推行的工农兵直接推荐上大学和管大学的问题。另外,周恩来从当时政治气氛考虑,不能不提出直接上大学者“边学习、边劳动”的问题。他还提出了直接上大学的是少数,大多数人要参加劳动,不一定升学。但他是从国家高校接收学生能力达不到的角度谈这个意见的,而且最后还强调,“劳动几年后,有升学机会的当然还可以深造”。周恩来在这里讲的劳动几年后升学,指的不是当时通行的群众推荐、组织政治考察,不考试就上大学,而是直接通过高考办法上大学。他以这种方式提出这个意见,可以避开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政治敏感性。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2.jpg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再进一步研究当时周恩来的活动和谈话,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从国家科学事业和发展前途考虑并提出这个问题的。他把直接上大学与加强基础科学理论联系起来考虑。就在这次与李政道谈话之前的1972年9月11日,周恩来在写给张文裕、朱光亚的信中,提出了重视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3页)周恩来以急切的心情强调一定要抓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是与他提出中学毕业可以直接上大学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如此,学习和研究才不会中断,才能保证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持续性和稳步提高。当时周恩来提出这个问题,也采取慎重态度。他在写给张文裕、朱光亚的信的结尾,还专门写道:“所见可能有错,请你们研告。”(《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3页)


对于周恩来为全国恢复高考奠定基础这件事,邓小平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予以高度评价。1977年9月19日,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专门提到了周恩来为恢复高考做出努力从而奠定了基础这件事。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九七一年全教会(指1971年4月15日至7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时,周恩来同志处境很困难。一九七二年,他和一位美籍中国物理学家谈话时,讲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大学生。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勇敢的。这是要教育部门转弯子,但是教育部门没有转过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页)邓小平还说,“为什么要直接招生呢?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十八岁到二十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8页)


邓小平1977年9月说的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恩来对于恢复高考的态度和做出的努力,这是客观公正的。


第一,邓小平指出,1971年全教会时,“周恩来同志处境很困难”。当时张春桥等人掌握教育领域领导权,会议也被他们所左右,那次会议上,张春桥等人除了抛出了“黑线专政论”外,专门通过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具体干涉到教务工作,一是要求“工宣队”长期领导学校。二是要求知识分子到工农兵中接受再教育,工农兵上大学,要实行“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俗称“上、管、改”),缩短大学学制等。虽然毛泽东此前有这方面的一些议论,但毛泽东并没有作出这方面的具体决策,也没有谈过具体意见。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张春桥等人打着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指示”搞了上述这些事。其中,工农兵“上、管、改”被确定下来,并以《纪要》形式固定化,在全国影响最大,因为这关系几千万已经上山下乡以及还在中学的青年人的前途命运。邓小平说得非常客观公正,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周恩来也没有力量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第二,邓小平说,当时周恩来“提出这个问题是很勇敢的”。这句话,高度肯定了周恩来在恢复高考问题上,是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以极大政治勇气提出来自己的意见的。1971年9月召开的全教会已经作出要实行“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的决定,一年后的1972年10月,周恩来就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主张“中学毕业后,不需要专门劳动两年,可以直接上大学”。这实际上是对工农兵“上、管、改”大学的直接否定。因为工农兵对大学实行“上、管、改”,是张春桥等人借毛泽东的一些谈话,并标以毛主席“教育革命指示”搞出来的。周恩来提出相反意见,确实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


第三,邓小平以他的政治敏锐性指出,当年,周恩来是让当时的教育部“转弯子”。什么是“转弯子”?就是要求教育部改变工农兵对大学实行“上、管、改”的政策。邓小平指出,是当时的“教育部门没有转过来”。确实,当时的教育部门领导权,掌握在张春桥等人手里,他们根本没有按照周恩来的意见“转弯子”,这才有持续数年的废除高考,直接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即使有幸被推荐上大学者,也必须中断学业数年,才能上大学。这就是邓小平指出的,“中断学习的连续性”。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3.jpg

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在刘西尧请示报告上批示。


按照1971年全教会的决定,工农兵上大学,必须经过群众推荐、组织政治考核,才能进入选拔阶段。一开始,进入选拔阶段者要上大学,还要经过简单的考试。但是,到1973年后,事情又有了变化。起因是张铁生事件的发生。1973年,辽宁省下乡知识青年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他在数理化考试时,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没有时间复习功课,从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当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不久,《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转载了这封信。《人民日报》在转载时还加上了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此后,除文艺、体育等个别专业外,工农兵上大学废除了文化考试,采取群众推荐,组织政治考核方式,通过者即可以上大学。这种情况持续数年。直到1977年才废止这种方式,转而采取高考方式,考试合格者才能上大学,而中学毕业直接考大学,也就成为顺乎自然的事了。


周恩来在1972年的谈话,由于当时的教育部根本没有按照周恩来的意见“转弯子”而搁置,但是,周恩来的意见,在当时就有很大影响;周恩来逝世之后,仍然有着重大影响。


人们都知道,粉碎“四人帮”之后担任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华国锋,是支持恢复高考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华国锋早于1971年1月就调到国务院工作,任国务院业务组副组长,协助周恩来工作。之后,华国锋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他是知道周恩来关于从中学生直接考大学的意见的。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按照周恩来生前主张,要求教育部门研究恢复高考、中学生直接考大学问题。周恩来提出实行恢复高考意见时,邓小平还在江西。邓小平1973年2月回到北京后,知道了周恩来关于恢复高考的意见,否则,邓小平不可能在1977年9月19日同教育部主要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专门提到这件事。邓小平的谈话,对于按照周恩来的意见恢复高考,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不久,教育部就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977年10月3日,邓小平将刘西尧报送的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的请示报告》和教育部代拟的《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报送华国锋。仅仅两天后的10月5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就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并原则批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意见》,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之后,华国锋还接见了出席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的全体同志。全国招生工作会议结束后,教育部很快就按照中共中央的批复,进行恢复全国高考的准备工作。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10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

 

殚精竭虑,周恩来为恢复全国高考奠定的基础4.jpg


1977年11月28日,全国高考正式开始。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参加高考。有的考生已经30多岁了,有的考生中学刚刚毕业,不到20岁;有的考场里,老师和学生同场竞技。全国高考到当年12月25日结束。经过高考,录取新生27.8万人。紧接着不到一年时间,1978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再次举行,同时举行全国研究生考试。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各大高校录取了68万名大学新生;1978年,“文化大革命”之后第一批研究生也进入高校学习。周恩来生前关于恢复高考的意见,至此得到了落实。


当年参加首批恢复高考的学生,年纪已经不小了,很多人早已经退休,他们至今仍然怀念那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历史机遇。从1977年起一直到现在,中学生毕业后通过参加高考而上了大学的人,也感念国家给每个人提供公平、平等竞争的条件,感恩国家提供了使自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自己愿意从事的专业知识、规划人生。在感恩的时候,无论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是周恩来为恢复高考奠定了基础。文史学者也有义务以“春秋之笔”将这个重大史实如实记录下来。


高考封面.jpg





愿每位追梦者都能如白酒般,

经历时间洗礼,

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祝每一位勇敢的追梦者,

愿你们的明天如酒香四溢,未来可期!




END








搜索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ongse19191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