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68025875
周一至周五 8:30-16:30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22号1幢8层
微信客服:hongse191919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有一种液体,穿越了千年的时空,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它就是中国酒。从古至今,中国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远古的发现
关于酒的起源传说众说纷纭,东汉许慎在《说文· 酉部·酉》道:“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以酌酒。”“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日造也,吉凶所以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这就是著名的仪狄作酒说和杜康作酒说。于是在许多古代文献里,如曹操《短歌行》中,我们可以看到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述酒·序》说:“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这两种造酒说的影响可见一斑。
而根据现代人的考证,酒的起源当追溯到原始人类以采集野果为生的时代。含有发酵性糖分的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接触空气中的霉菌和酵母,发酵成酒。至农业社会,谷物如果存储不当也极易受潮霉变,遇水发酵成酒。联想到“八月黍成 ,可以酌酒”的说法,我们基本可以判定,酒的产生当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必须有一定的剩余物资做基础才能酿酒。
在中国多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都出土了大量陶制酒器,包括陶罐、陶壶、陶杯等。这些陶器上的残留物分析表明,它们曾被用来盛放和饮用酒类。
商周的礼赞
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和周代,它们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是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中期 次卣(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爵、斝(jiǎ)、觚(gū)、尊、卣(yǒu)、盉(hé)、壶等。每种酒器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式。青铜酒器在古代社会中不仅是饮酒的器具,更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它们常常在宴会、祭祀和其他重要仪式中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礼仪制度。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酒被用作祭品之一,奉献给祖先或神灵,以示敬意和祈求保佑。
在商代,饮酒风气盛行,尤其是贵族,出现了专门制作酒具的氏族。青铜酒器常常作为奖赏,赐给有军事功绩的将领或贵族,有些酒器上的铭文记录了获得者的功绩和荣誉,成为传承家族荣耀的象征。有些青铜酒器上的铭文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事件、人物传记和法律条文等,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铭文中也常常提及酒的酿造、饮用和礼仪等内容。青铜酒器在古代也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通过贸易、战争和外交等途径,中国的青铜酒器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了当地的酒文化和工艺技术。
到了周代,酒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与周礼紧密结合,成为礼制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周代,酒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祭品之一。用于祭祀的酒被称为“祭酒”,它象征着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以及祈求神灵的保佑。
周代的宴会礼仪中,酒是重要的交际媒介。宴会中的酒令、酒歌等,都是礼节的一部分,体现了宾主之间的尊重和友好。在周代的朝聘礼仪中,诸侯朝见天子时,酒作为一种礼物,用于表达忠诚和敬意。同时,天子设宴款待诸侯,酒也是宴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周代的婚礼中,酒用于宴请亲朋好友,庆祝新婚之喜。同时,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共饮“合卺酒”,象征着两人的结合和共同生活的开始。在周代的丧葬礼仪中,酒用于祭祀死者,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悼。同时,丧家设宴款待前来吊唁的亲友,酒也是宴席上的重要物品。
周代的青铜酒器不仅是饮酒的器具,也是礼器的一部分。这些酒器的形制、纹饰和铭文,都体现了周礼的精神和规范。在周代的礼仪活动中,酒常常与音乐相结合。宴会上,宾客在饮酒的同时,欣赏雅乐,体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点。周代的教育中,酒也被用作教育工具之一。通过饮酒礼仪的教育,培养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规范。周代的法律中,对酒的生产、销售和饮用也有相应的规定,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礼仪规范。
从商代到周代,青铜酒器的形制也经历了变化。商代的青铜酒器形制多样,装饰华丽;而到了周代,酒器形制趋于规范,装饰更加注重内涵和象征意义。
秦汉的繁荣
秦汉时期,酒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酒政和酒令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秦代实行严格的酒类专卖制度,限制私人酿酒和销售,以增加国家税收。酒税成为秦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反映了酒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秦代对酒的生产和销售有严格的管制措施,以防止酒的滥用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汉代继续实行酒的官营制度,由国家控制酒的生产和流通,对酒征收重税,酒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的礼制中,酒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和礼仪意义,成为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酒令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至秦汉时期,更加丰富和系统化。汉代的酒令包括行令、猜枚、投壶等多种形式,既有娱乐性,也有竞技性。酒令不仅是饮酒游戏,也是展示才智、交流思想的平台,体现了汉代的文化风貌。汉代对酒令的使用有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以防止过度饮酒和不良风气的产生。
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中国与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也随之传播到沿线各地。中国的酿酒技术和酒类产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考古发现表明,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遗址中,出土了与中国古代酒器相似的饮酒器具。
唐宋的创新
唐宋时期,蒸馏酒开始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尤其是在烈酒的生产上。酿酒工艺更为精细,对原料的选择、发酵过程的控制、酒的陈化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红曲是一种特殊的酒曲,它在宋朝被广泛用于酿酒,赋予酒独特的风味和色泽。红曲的发现和使用,是宋代酿酒技术的一大创新。
唐宋时期的酒种类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黄酒、米酒之外,还出现了葡萄酒、果酒等新型酒类。
在唐代,酒开始有了明确的分级,如“御酒”、“官酒”和“民酒”,不同等级的酒在酿造工艺和品质上有所区别。宋代则出现了更为系统的酒品评文化。
唐人物纹八棱金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宋时期的酒器在造型、材质和装饰上都有了创新,如唐代的金银酒器、宋代的瓷器酒器,不仅实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唐宋时期,人们还认识到酒的医疗作用,药酒的制作和使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酒被用来浸泡药材,以提取药效。
明清酿酒工艺显著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区域间交流的加强,各地特色酒开始兴起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声誉。
明清时期,不同地区的酒开始根据当地的气候、水质、原料和酿造技术发展出独特的风味,如山西的汾酒、陕西的西凤酒、四川的泸州老窖等。各地方的酿酒技术开始显现出地域特色,如四川地区发展出的浓香型酒酿造技术,以及江苏、浙江等地的黄酒酿造技术。酒与地方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酒不仅是饮品,也成为了地方文化的象征,如绍兴黄酒与江南文化关系密切。
明清时期,中国酿酒工艺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系统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明清时期的酿酒书籍和文献更加丰富,如《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对酿酒工艺有详细的记载,反映了当时酿酒理论的成熟。这一时期,人们对酿酒原料的选择也更加讲究,如对谷物的种类、品质和处理方法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酒曲作为酿酒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其制作技术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专门制作和销售酒曲的作坊。发酵过程的控制更加精细,对温度、湿度、发酵时间等条件的控制更加严格,以保证酒的质量和风味。酿酒设备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改进,如使用更先进的发酵缸、蒸馏器和储酒容器。
酒的分类在明清时期变得更加细致,根据香型、口感、酿造工艺等不同标准,酒被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清香型、浓香型、米香型等。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酒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提高,酒的生产和销售开始形成规模,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酒商和酒庄。
酒与文学
诗歌不仅展现了酒作为一种物质享受的存在,更深刻地反映了酒在精神文化层面的丰富内涵。酒成为了诗人情感与哲思的载体,通过它,诗人们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自《诗经》起,酒便与诗歌紧密相连。《诗经》中的“伐木许许,酾酒有藇(xù)。既有肥羜(zhù),以速诸父。”嘉宾来访,迎之以牛羊佳肴,待之以清澈佳酿。短短几句记载招待嘉宾的诗句,却彰显出了酒在待客之道中的重要性,这样的传统之礼,甚至延续至今。
而到了唐代,这种酒文化达到了巅峰,李白的《将进酒》用酒喻人生,以豪放的笔调展现了对生命的热烈追求和对命运无常的豁达态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不仅是对酒的颂歌,也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表达。
宋代,酒文化在诗词中的表现更加多样化。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是在中秋佳节饮酒赏月时的真挚情感流露,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诗歌不仅展现了酒作为一项生活乐趣的角色,更深刻地体现了酒在文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酒如何激发诗人们的创作灵感,如何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抒发哲思的重要媒介。通过这些诗歌,我们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酒与艺术
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艺术形式,它们与酒文化也紧密相连。酒元素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表达情感、抒发胸怀的重要媒介。
在古代文人的雅集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许多书法家和画家在酒后挥毫泼墨,创作出许多艺术珍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曲水流觞的酒会上创作的。书法家在酒后的即兴创作,往往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如草书的自由奔放、行书的流畅自然等。
在绘画作品中,精美的酒具也是常见的描绘对象,如酒壶、酒杯等,体现了古代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
酒与节庆、仪式
传统节日中的饮酒习俗是中国丰富多样文化传统的体现。在不同的节日里,饮酒不仅仅是为了欢庆,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特色。
在春节期间,家人团聚,共同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饮屠苏酒以祈求健康和驱邪。
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在赏灯、吃元宵的同时,也会饮用甜酒或黄酒,象征团圆和美满。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在祭拜祖先后,有时会饮用黄酒或自制的米酒,以示对先人的怀念。
端午节饮用雄黄酒以驱邪避疫,部分地区还有喝菖蒲酒的习俗,都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平安。
七夕节,也称为“女儿节”,部分地区有女子饮用桃花酒的习俗,寓意美容和祈求巧手。
中秋节是赏月和团圆的日子,人们边吃月饼边饮桂花酒,以助兴和增添节日气氛。
重阳节有登高和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酒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有些地区有饮冬酿酒的习俗,以庆祝冬天的到来。
腊八节食用腊八粥,部分地区也有饮用特定酿造的腊八酒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人通常会向宾客敬酒,表示感谢和尊重,而宾客也会向新人敬酒,祝福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在一些地区的丧葬仪式中,家属会向吊唁的亲友敬酒,表达感谢和告别。
这些饮酒习俗不仅仅是对节日的庆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通过这些习俗,人们表达了对自然、家庭、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生命、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美好祈愿。
酒与社交、宴请
在中国,酒桌礼仪是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尊重、谦逊、和谐等文化价值观,是社交互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掌握适当的酒桌礼仪,不仅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氛围,还能够加深人际关系,展现个人修养。
酒桌上的座位通常有主次之分,最尊贵的客人或长辈通常坐在主人的右手边,次尊贵的客人坐在左手边。敬酒通常从最尊贵的客人开始,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如顺时针或逆时针。
酒宴开始时,主人通常会先敬酒,以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敬酒时,举杯的高度应根据对方的身份来定,对长辈或尊者应举杯稍低,以示尊敬。碰杯时,应确保自己的杯口低于对方的杯口,以示对对方的尊重。饮酒应适量,不宜过量,以免失态或影响健康。
酒宴结束时,主人应向客人表示感谢,并确保客人安全离开。提前了解并尊重他人的饮酒禁忌,如宗教信仰或健康原因。
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酒在政治交往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它不仅是社交的润滑剂,也是政治交流和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酒经常被用作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礼物,表达友好和尊重。在接待外国使节或重要来宾时,酒宴是展示国家文化和礼仪的重要场合。在历史上,酒宴常常是建立或巩固政治联盟的场所,通过饮酒加深彼此间的信任和联系。酒宴有时是宣布重要政策或决策的场合。酒桌上的轻松氛围有助于缓和紧张的政治谈判,促进双方的沟通和理解。
保护与传承
目前,酒文化的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茅台酒酿制技艺、泸州老窖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剑南春酒传统酿造技艺、古井贡酒酿造技艺、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西凤酒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现代酒厂酿酒车间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代表了中国酿酒工艺的精湛,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这些传统酿酒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项目也体现了中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创新与发展
现代科技在酿酒行业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同时也推动了酿酒工艺的创新。
自动化技术在酿酒生产线上的应用,如自动化灌装、贴标、包装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减少了人工错误。
利用生物反应器和精确的传感器监测,可以控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pH值、溶解氧等关键参数,确保发酵过程的最佳条件。
通过基因工程改良酿酒用的酵母和细菌,提高酒精产量、改善酒的风味或开发新型酒类产品。
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分析酒中的化学成分,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微氧技术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可以精确控制酒液与氧气的接触,优化酒的成熟过程和风味发展。
3D打印技术在酒瓶和酒具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快速制作出原型,加速新产品的开发过程。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酿酒厂提供能源,减少环境影响。
红色壹号臻藏100
VR技术在酒庄旅游和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
现代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酿酒行业的技术水平,也为传统酿酒工艺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酿酒行业更加可持续和环保。通过科技的辅助,酿酒师能够更好地控制生产过程,创造出品质更优、风味更佳的酒类产品。
中国酒,这股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醇香,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责任继续传承与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国酒的芬芳飘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周鹏 赵法坤.以《说文解字 ·酉部》谈古代中国酒文化.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崔利.《彰显中国风俗、中国风流、中国风度、中国风范的中国酒文化》.中国知网.2023-10-13
刘少曼.《探索中国酒文化中的诗意生活》.中国知网.2024-04-15
喝红色壹号,展家国情怀!
一号人物,喝红朝壹号!
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红色壹号酒业”官方微博和公众号。